2019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1日       来源: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阅读:340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财政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9〕10号)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省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通知》(湘财绩〔2020〕3号)要求,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于2020年5-6月,会同湖南远扬会计师事务所,对2019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了绩效自评,形成本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一)专项资金政策情况

       1、2019年专项资金规模。按4.7亿元安排(省财政预算资金4.3亿元、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工信厅专项切块资金0.4亿元)。其中,南山国家公园建设专项划转0.1亿元,省发展改革委实际安排专项资金4.6亿元。

       2、支持区域范围。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娄底市及永州市江华县、江永县共44个县市区,其中,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项目扩展到武陵山片区的石门县、桃源县、安化县。

       3、支持方向和重点。主要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培育大市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突出规划引导、资源整合、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点扶持农林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工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及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升湘西地区发展水平,增强区域自身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具体包括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重大产业项目及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茶叶公共品牌及茶旅融合发展示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等5类项目。

       (二)专项资金年度绩效目标

       支持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带动旅游扶贫,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支持潇湘茶公共品牌建设,塑造品牌形象,打造湖南千亿茶产业,实现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构建湘西地区产业新格局;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表1: 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9年绩效目标表

                                                              单位:万元

       (三)专项资金支出情况

       2019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总额为46000万元,至2019年3月底,已下达专项资金计划总额46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6000万元,资金计划下达率和资金到位率均为100%。资金分配情况如下表:

表2:   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绩效评价工作按照“主管部门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现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突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严肃性、专业性与公正性。

       (一)省发展改革委统一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评估。按照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有关要求,我委成立了绩效评价工作组,由湘西地区开发和对口支援处牵头,制定了2019年度湘西开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按程序选定湖南远扬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评估工作。各相关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省直相关单位,按照评价方案及通知要求,组织项目实施单位开展绩效自评,并按照逐级自评、逐级汇总的原则,按时按质完成绩效评价工作。

       (二)现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绩效评价工作组于2020年5月11日至6月5日,对相关市州、县市区2019湘西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现场评价,通过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审查被抽查项目的相关文件、报表、账薄、业务台帐等资料,采集相关数据,实地调查了解项目单位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现场对绩效评价基本情况进行了反馈。同时,全面审核各市(州)上报资料,初步考核其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各市(州)、县(市、区)绩效自评情况,结合绩效评价工作组现场评价情况,全面汇总分析湘西开发专项资金的实施绩效,形成了本专项资金的绩效自评报告。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及综合评价结论。2019年度湘西地区开发工作较好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健全,筛选流程严格,资金安排规范,绩效评价关键指标超额完成目标,除个别项目存在进展缓慢、专项资金拨付滞后等问题外,绩效目标整体完成情况良好,社会满意度较高,绩效评价得分96.5分(详见附件1)。

表3: 专项资金支出方向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表

       三、项目主要绩效

       2019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专项资金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核心,重点支持和培育既能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又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联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居民增收,促进脱贫攻坚,提升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区域自身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一)全力实施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和精准扶贫。

       按照“省统筹、市协调、县实施”的管理模式,省发改委继续推进12条精品线路建设,实施“四个一”三年行动计划,即提质升级100个以上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1000家以上“湘村客栈”,引导1000万人次以上体验大湘西精品线路之旅,新增100亿元以上旅游收入。2019年安排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资金18354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新增游客287万人次,新增旅游销售收入27.6亿元,直接和间接帮扶1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是旅游精品景区成为热点,带动作用凸显。重点支持31个乡村旅游景区项目、11个旅游开发贷款项目。项目依托当地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如隆回县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旺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支持景区提质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接待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峰县归古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桃花岛精品景区项目,建设1+N 复合型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打造湖南省内首个花海房车营地,并配套“三生花海”景点,成为热门景区,为当地提供30个创业岗位和100余个劳动岗位。新化县油溪桥村景区提质升级建设项目,按“资金+资源+经营”开发模式、“公司+投资商+村委+农户”链接分配模式的旅游扶贫新思路,带动周边地区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明村镇的典范。安化云台山景区、茶乡花海景区、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张家界赵家垭旅游度假区、涟源市宇城蓝莓谷生态旅游度假区、武冈市嗨花弄农业创意产业园、古丈县红石林镇坐龙峡旅游景区、沅陵县胡家溪景区等一批景区成为热门景点,逐渐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引擎,拉动了社会投资,有效带动了村民参与旅游扶贫,带动餐饮民宿、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快了沿线群众脱贫致富进程。

       二是湘村客栈建设效益初显,群众切实受益。支持建设了573个湘村客栈,形成了武陵源区天子山镇、古丈县红石林镇、花垣县边城镇、通道县皇都侗寨、绥宁县寨市乡、洞口县罗溪乡、新化县奉家镇等一批乡村客栈集群,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批民宿客栈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旅游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更是我省旅游地留住游客的一大亮点。通过湘村客栈项目的实施,使一批旅游地由“过境地”向“过夜地”转型,促进 “夜旅游”发展,带动当地消费成倍增长。

       三是旅游交通标志体系逐步完善,旅游氛围增强。支持建设旅游交通标志963块,其中一级旅游交通标志436块、二级旅游交通标志527块,使大景区的旅游溢出效益能顺利快捷地流向沿途和周边村寨,进一步营造了旅游氛围,提升了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形象。

       四是非遗项目实现创新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非遗资源的生产性保护和经营性开发新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山区村寨的旅游“活”起来,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感,实现协同共赢。实施了20个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让非遗文化得到市场认可,如通道侗锦、洞口木雕;打造了一批文化精品演艺节目,既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又融合浓郁的时代气息,如新化山歌演艺节目;建设了一批非遗产品展示馆和传习所,成为展示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如花瑶非遗文化展示馆、双峰杖头木偶戏传习所。

       五是旅行社送客入村措施有力,消费扶贫成效突出。与省文旅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湖南省旅行社送客入村奖励办法》,连续三年拿出专项奖励资金,激励旅行社有计划有组织输送游客进入精品线路上的特色村镇,推动贫困地区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2019年累计送客入村53万人次,同比新增30余万人次,带火了一批乡村景区,新增文旅消费17亿元,带动消费扶贫32.92亿元。

       此外,加强人才培训,在吉首市组织开展了600余人次的精品线路专题培训班,在怀化、株洲、常德、邵阳举办了816人次的精品线路营销推广及服务提升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参训人员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积极性,提升了人才队伍素质。通过召开发布会、媒体专题报道及多个广告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活动,有效提升了精品线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开发了“游潇湘•玩转大湘西”手机APP及公众微信号等公共信息平台,将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高效整合,为消费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和一站式服务。乡村土特产通过平台销售到全国,“云平台”正成为方便游客、惠及百姓的好帮手。

       (二)持续打造“潇湘茶”公共品牌,引领全省茶叶产业提质升级。

       为发挥茶产业在实施精准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共下达专项资金5729万元,重点从“潇湘”茶品牌宣传推介、品牌营销体系建设、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参展组展、线上营销体系搭建、茶园品质提升改造等方面,支持大湘西地区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同时打造10个原生态茶园观光体验、茶文化休闲度假基地等茶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2019年大湘西地区实现茶园面积160万亩,增长5.2%,茶叶综合产值425亿元,增长21.4%,累计带动大湘西地区230万茶农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8200元,“潇湘”茶成为全国知名茶叶公共品牌。

       一是品牌宣传与推介持续发力。支持举办首届潇湘茶文化节,开展了潇湘·中国茶叶品牌文化论坛、潇湘茶精品展、潇湘茶专场推介等系列活动。以“实施消费扶贫、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整合、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搭建交易平台,强化展销对接,促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对参展企业给予补贴政策,共组织会员单位参加赴上海、北京、大连、青岛、湖南、深圳参展共6场上百家次。“潇湘茶”广告宣传在央视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省市各级电视媒体、省内各主要交通枢纽、腾讯网等主要网络媒体进行了宣传覆盖,并开通了“潇湘”茶高铁专列、磁浮专列、地铁专列,极大地提升了“潇湘”茶品牌知名度。

       二是“潇湘茶品牌营销体系日趋完善。线下线上全面开花,线下支持会员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新增专卖店91家。“潇湘”茶品牌专卖店统一“潇湘”茶的冲泡标准、茶具、推介等已成为大湘西地区各市县独特的风景。除实体店外,积极支持潇湘茶网开设京东旗舰店、天猫店等,搭建线上销售平台,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潇湘茶网平台导流,提高平台知名度,形成“线上进货+线上线下销售+中央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的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模式,提升潇湘茶的市场占有率。

       三是潇湘茶的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支持新建或改造茶叶加工生产线26条200余台设备,企业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冷库建设等,同时建立“潇湘”茶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从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茶园认证、溯源体系建设方面大力推进茶园品质提升改造,以上对于增加企业产能、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企业效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茶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支持10个茶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开拓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融合发展文化、生态、休闲、教学、体验等各类茶旅产品,吸引广大消费者实地感受潇湘茶“生态、安全、有机”的品牌内涵,提升了大湘西旅游品味,带动了大湘西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大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安排专项资金11320万元 ,围绕推进农林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了8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总投资101.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亿元。着力打造优势资源深度开发、特色产业链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的湘西地区产业新格局,较好地促进了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居民增收,有效提升了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支持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如湖南贵太太茶油产业园项目,在邵阳市绥宁县投资建厂,建成以大湘西地区为核心的28.5万亩优质油茶基地,带动基地2万户茶农持续增收,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隆回军杰酱品“三辣”系列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拥有标准化厂房和12条全自动生产线,立足发展县域辣椒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着力打造湖南辣椒的标杆品牌,同时开展产业帮扶,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523人。娄底年产万吨湘村黑猪肉食品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湘村黑猪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解决劳动就业和增加地方财税收入等贡献效果十分明显。涟源大型养鸡场循环经济与产业化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养殖设备全部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化设备,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8000余户致富。

       二是支持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娄底的电将军公司高安全纳米陶瓷智能应急启动电源产业化项目,将打破依赖国外企业对该领域的优势作用,能增加200个就业岗位,培养一批技术专业人才,同时能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娄底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辰溪县动漫玩具及衍生品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以研发设计、动漫开发、旅游产品、人员培训、瑶锦设计等为一体的研发技术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扶贫车间25个,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推动企业发展及扶贫意义重大。湖南利钢公司年产50万吨镀锌带钢及管材生产线项目,投资5亿元,产能产量较大,较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湖南创亿达公司显示屏生产项目、江华明意智能触摸屏手机钢化玻璃项目、华讯电子公司隐形护眼钢化膜及平板电脑钢化膜项目,为沿海产业承接转移项目,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三是支持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项目。依托中药材、楠竹、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支持和壮大一批区域性药材生产交易物流中心、特种陶瓷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靖州县茯苓产业园茯苓加工贸易项目和茯苓精选自动化规模化加工项目,目前入驻企业22家,其中电商14家,物流4家,生产企业4家,形成企业协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全县茯苓种植、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农村人口就业岗位。新化县素有“全国电子陶瓷之乡”、“全国特种陶瓷和艺术瓷出口基地”的美誉,特种陶瓷是其传统支柱产业。通过项目实施,已初步形成集特种陶瓷生产、模具制造、耐火材料、技术开发、检验检测、产品营销、新材料制造于一体的特种陶瓷产业集群。目前,全县特种陶瓷产品品种发展到结构陶瓷、电子陶瓷、功能陶瓷三大类几千个品种,规模以上企业42家,就业人员达3.6万人。

       (四)天然饮用水品牌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下达专项资金4000万元,主要用于品牌营销推广、品牌营销体系建设、产业示范、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平台销售量奖补等方面,使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市场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政策支持下,引入社会资本近3亿元,投资建厂或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实现新增天然矿泉水产量12万吨、天然包装饮用水产量45万吨,年销售桶装天然饮用水1000万桶、瓶装天然饮用水500万件,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帮助5000多名贫困户增收脱贫。品牌宣传方面,在省会2400台公交车、所有地铁线路,通过移动电视屏广告投放,与省级电视电台媒体、新浪、腾讯网、抖音等主要网络媒体进行了宣传覆盖,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等重要活动,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营销体系方面,拓展销售渠道建设。支持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示范店及终端销售渠道拓展,仓储物流建设,现已完成1320家销售网点、5个品牌仓储建设 ,品牌产品快速进入省内消费场所,并建立了良好的客户群体,通过200个自动售卖网点建设,开创我省天然饮用水营销新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产生了良好的客户体验。支持会员企业生产设备改造更新,对生产产能、品质管控、企业效益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突出后续产业及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不断巩固。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把后续扶持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并探索实施一批产业及就业扶持示范项目,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带动搬迁户脱贫致富。2019年下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6597万元,对347个湘西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项目、68个吸纳搬迁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进行奖补。通过参与产业建设,湘西地区超过2万名搬迁对象实现增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通过项目实际参与人数达到12173人,搬迁家庭受益人数达21797人,搬迁家庭人均年收益达0.59万元,形成了一批效益显著、生态良好、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农林企业。冷水江市鑫瀚农业公司筻溪村鑫瀚蜜柚种植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无偿发放树苗,有偿领养、培植果树,采用在同一株果树嫁接四季蜜柚产品的创新模式,并引进耐寒、丰产、抗风险的新品种,目前已形成1200亩蜜柚特色产业园,2019年产业帮扶沙塘湾街道11个村(居)338户898人;安置就业60余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人员21人,临时用工39人,搬迁家庭受益20户75人,家庭人均年收益超0.6万元。

       四、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精准确定专项,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湘西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精准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重大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茶叶和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等专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提升湘西地区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二)突出补产业短板,资金向脱贫攻坚领域倾斜。牢牢把握湘西地区作为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的特点,推动资金向易地扶贫搬迁领域倾斜,积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消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国家政策,支持相关领域项目建设。

       (三)注重顶层设计,科学有序推进实施。突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坚持“一个专项一个实施方案”,制定科学有效、可操作的绩效目标、建设标准和奖补标准等,完善目标体系和绩效体系,推动项目科学有效实施。

       (四)聚焦高质量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湘西地区整体作为限制开发区的实际,依托区域“青山绿水”的宝贵资源,突出湘西地区生态功能区定位和文化旅游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五)强化项目管理,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2019年省财政厅会同我委修订并印发了《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不断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年度专项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推行全程公开、规范评审、集体审议决策、信息比对、责任下沉、责任追究,从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出发,全面推动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一是专项资金分配科学合理。结合往年专项资金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我委会同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年度使用方向进行动态调整,科学规划并制定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报省政府同意后,组织项目资金申报工作。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省政府领导指示,主要按项目法分配,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支持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项目申报和筛选程序规范。围绕专项资金年度使用方案确定的支持重点,我委对各类项目分别下发申报通知,明确项目申报的范围和条件、申报资料及申报程序,申报通知要点明确、标准量化、可操作性强。省发展改革委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单位申报、县市区审查、市州审核、专家评审、省审定及网上公示”的项目申报审核程序,确保了项目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有效。为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委从项目日常管理、综合调度和项目巡查三个方面,将项目监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通过定期上报数据、组织开展自查、现场巡查、通报整改等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的责任,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五、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项目受国土规划、人才等因素制约,导致项目建设较预期有差距。

       一是少数项目因前期工作不到位、融资困难、建设用地审批等原因导致建设进度滞后。二是个别项目未按计划开工。三是少数项目单位难以吸引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企业效益发挥较预期有差距。四是部分项目因验收不合格等原因,效益发挥不明显拟调整。五是个别项目受政策影响已停产。

       (二)少数项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资金监管有待加强。

       一是个别项目业主财务制度不健全,专账核算落实不到位。二是个别县市存在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监管的问题。三是少数项目专项资金拨付时间较晚或未完全拨付到项目单位,造成财政资金闲置未能及时发挥投资效益。四是个别项目申报把关不严,存在报大建小的现象,实际建设内容与申报建设内容差距较大。

       六、改进措施

       (一)加强项目基础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督促基层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强化各方对项目推进的责任意识,尤其要做好重大项目所涉及的选址、设计、招标、征地、拆迁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对项目申报严格把关,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合理。

       (二)夯实基层监督管理,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督促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项目监管,严格依法依规实施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未开工项目尽快开工,进度滞后项目抓紧完工,并及时组织验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政策宣传,确保专项资金及时拨付。

       市县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政策文件的学习和宣传,加强对项目单位的培训与指导,在开展项目建设调度工作的同时,严格要求项目单位专项资金专账核算、资金支出票据完善且符合专项资金用途范围,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要严格按文件规定拨付专项资金,尽快将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财政资金及早发挥效益。

       (四)强化绩效目标管理,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整体绩效。

       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理念,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目标考核结果运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相关单位,督促其就绩效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对整改不落实或不到位的,根据情况调整或收回项目资金,同时将自评结果应用到下一年度的资金安排中,真正体现奖优罚劣的绩效导向。

       七、有关建议

       (一)建议继续加大湘西地区开发专项资金投入。湘西地区仍然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随着产业项目开发力度加大,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茶叶和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等项目不断加大投入,湘西地区资金需求量将持续扩大。根据湘发〔2010〕17号文件,2015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达到5亿元,但2016-2019年的年度实际规模只有4.7亿元,难以满足湘西开发资金需求和大湘西全面小康建设需要,湘西开发任重道远。建议从2021年起,省财政预算每年新增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0.3亿元,保持5亿元以上的总规模。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新骨干企业人才的政策奖补。大湘西地区地处偏远,部分创新型企业反映难以吸引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对项目的实施和企业长远发展有一定影响。为了加快企业人才集聚,在出台和完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基础上,给予企业人才相应补贴支持。一方面加大 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扶持力度,给予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资金奖励,对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给予扶持;另一方面鼓励广泛开展政校企多方合作,建立结对帮扶长效合作机制,整合人才优势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对市县财政监管,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根据现场评价情况来看,个别项目专项资金拨付时间较晚或未拨付至项目实施单位,专项资金长时间滞留在各县市区财政账上,造成专项资金闲置未能及时发挥投资效益。建议加强对省级专项资金监管,加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最大程度地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附件:2019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自评表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