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湖南行动丨供给侧改革:破旧立新 动能转换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3日       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48次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嘱托湖南要抓好“三个着力”,其中第一个着力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动能,发力补短板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去”做减法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忍痛淘汰落后产能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任省长杜家毫从北京返回湖南后,立即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年3月底,《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审议通过,明确抓重点难点,突破关键环节。

    湖南的“难点”在哪里?在于长期形成的“偏重”产业结构,“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企业占比大。

    杜家毫请大家“算账”:依靠重化工业和矿产资源“吃饭”,虽获得可观收益,但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遗留下大量的废渣,影响到土地、水源、空气质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淘汰落后产能,短期看无疑是痛苦的:关停厂矿的产值全部归零,人员转岗安置难以无缝对接,财政收支压力大。

    但从长远来看,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更协调、更绿色,发展可持续;关停污染企业,换来碧水蓝天,再现空气清新,老百姓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计在长远,利在百姓,咬牙忍痛加紧干。

    钢铁去产能。2016年8月,年产钢锭50万吨却背负高额负债的“僵尸企业”——华菱旗下的中冶湘重被关停。此后,全省持续打击取缔“地条钢”。到今年6月底,共查处“地条钢”生产企业22家,涉及粗钢产能490万吨。

    煤矿整治“散小乱”。关停小煤矿2000余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0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煤矿整治任务。

    有色行业促升级。2018年底,株冶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而承接株冶搬迁的常宁市水口山,将以全新技术装备,崛起年产值可达350亿元的大型有色金属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近年,全省大力整治烟花爆竹和造纸产业,烟花爆竹作坊式企业被勒令停产。洞庭湖区去年关掉制浆企业,今年内将全面退出造纸产能。

    “这几年,湖南淘汰落后产能,年年有重点。”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里重点整治长江经济带湖南段化工污染,着力淘汰石化落后产能。

    房地产去库存,湖南把握节奏和力度。从2016年4月发布促楼市去库存的“湘十条”,到2018年7月发布强化楼市分类调控、区域联动调控的“湘十一条”,顺应形势精准调控,坚守“房住不炒”,省会长沙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水平。

    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湖南还大力去杠杆。通过“五挂钩、一甄别”,总量控制市县债务规模;压减政府性投资项目,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国有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至今年5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三去”做“减法”,为新兴产能的发展腾出了广阔空间。

    以“降”破阻碍

    ——减税降费优化环境,加快实现“腾笼换鸟”

    产业转型升级,好比“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后,突然进入“空笼期”,如何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答案是,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缩短“空笼期”。

    为了引来质量高、成长性好的项目,各地对接沿海破阻碍,拿出真功夫“降成本、优环境”。

    用好用足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税费成本。前两年,全省每年为企业减负700亿元以上。今年以来,湖南按50%的顶格标准减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缴纳的“六税两费”,1至6月,全省实现减税240亿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千方百计降本清费,为企业减轻经营成本。用电成本方面,今年预计将为企业降负40亿元左右;清理规范货物运输收费方面,今年可降本减负近60亿元。

    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落户降低综合成本。近年来,全省每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逾100项。目前,在长株潭地区,企业开办的平均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较国务院“8.5个工作日以内”的总目标,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在省会长沙,“证照分离”全面推行,“证照联办”探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深化,彻底破除创新创业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阻碍。长沙市场主体今年内可望破100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今年来,瞄准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全省实施“135”工程升级版,建标准化厂房,向园区赋权,企业落户审批不出园,只需“拎包入驻”。

    降成本,优环境,“候鸟效应”显现。今年上半年,广东雪松控股、江苏双良、浙江超威、山东威高等4家“三类500强”企业首次落户湖南,全省新引进59家“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7个。

    一批批高质量的项目落地,新兴产业链崛起,新能源汽车、光纤、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等新产业成倍增长,成为拉动规模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助推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以“补”增动力

    ——多轮驱动补齐短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根据“木桶原理”,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补齐短板才能增加容量。

    几年来,湖南在“去”“降”的同时,着力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推进产业升级,改善供给质量。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南努力补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和民生短板。

    为了扩大优质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湖南进一步完善物流、电信等基础设施,抓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和升级,今年实施关键领域补短板重点项目148个,总投资1.68万亿元。

    引导科技创新发展,省财政加大投入。2016年以来,省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速始终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去年科技支出近130亿元。

    财力给予保障,省里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各类创新发展平台,积极创建长株潭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投入“真金白银”,科研成果“出得来”。去年,湖南获27项国家科技大奖,创近年最好成绩。“鲲龙500”采矿机器人、“海牛号”海底深孔取芯钻机、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商用磁浮列车、低镉水稻、耐盐碱杂交稻等新成果涌现。

    产学研用“一条龙”,成果转化“点石成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去年新增1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14%,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了一倍。

    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4.6%,成为稳投资的亮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素称“鱼米之乡”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全省扎实推进三个“百千万工程”,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迈向规模经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从今年起,全省重点培育粮食、蔬菜、茶叶、油茶、畜禽、水产、中药材、竹木等优势产业,强化产业集群导向,努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示范样板。

    强农业,优供给。作为粮食主产省,湖南稳总产攻优质,全省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着眼绿色发展,实施化肥、农药、粪污三减量行动;湘江干流禁养区、洞庭湖核心保护区全面退出规模养殖,还“一江一湖”碧水清波;“亮剑”洞庭湖矮围网围,大湖重现芳华。

    民生领域补短板,财政支出重点保民生。今年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6.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2.2%。

    推进“第一民生工程”,奋力脱贫攻坚;扎牢民生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大班额“消肿”,家门口就业,基本医疗保险便民惠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