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惠及千万沿线企业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3日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33次

2019年4月23日 来源: 经济日报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一带一路”项目具体情况,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资金融通、股权融资市场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关系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行,中资金融机构与沿线国家地区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努力,资金融通的合作之路不断深化,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构建金融生态圈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慢的特点,需要通过开展金融合作,化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涉及融资、汇兑、结算、担保等方面问题的贸易投资更离不开资金融通,需要通过金融合作为贸易投资合作提供支持,进而促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

  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成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重要平台。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等提供了多样化、市场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一带一路”的金融朋友圈、生态圈正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工行于2017年倡导建立了“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目前已有35个国家的61家金融机构加入,一年多以来成员间互荐并落地项目40余个,承贷金额300多亿美元。

  融资支持惠民生

  资金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融资安排,促进更多项目加快落地,有力支持了项目所在国实体产业的发展,不少项目直接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面貌。

  比如,2018年9月,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顺利实现截流,该项目不仅将为巴基斯坦提供优质清洁能源,还可以有效缓解巴电力供应瓶颈,助力该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这一项目的建设得到了丝路基金的融资支持。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资金融通直接针对所在国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广泛惠及民生,增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金融合作迎机遇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以互利共赢为目标,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不断加强,为合作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今年3月,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成员。3月23日,丝路基金与意大利存贷款集团及意大利天然气管网运营公司签署关于促进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重点关注金融服务、科技、基础设施、能源和医疗等领域的潜在合作,以及天然气基础设施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

  数据显示,目前在意中资企业超过600家,加强资金融通将为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结算、清算、汇兑等配套服务,在帮助企业寻找市场空间、合理评估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会吸引更多中资企业到意大利开拓市场。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举行,各方将在峰会期间共同总结合作进展,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也有望得以提升。(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

  企业走出去有了“升级版”指南2019年04月23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概览(2018)》详细介绍了各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个人、金融机构等外汇管理内容,将帮助企业理性开展“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投资往来——

  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概览(2018)》。《概览》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和金融项目外汇管理、个人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等方面对各国外汇管理政策进行梳理,旨在为市场主体理性开展“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信息。

  收录国家扩至123个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3%,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增速3.7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27.4%。2018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沿线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

  外汇局发布的2018版《概览》是对《“一带一路”国家外汇管理政策概览(2017)》的升级,将收录的国家范围由68个扩大至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23个国家,并更新了此前已经收录的68个国家的政策变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概览》旨在为企业提供有效、实用的“一带一路”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帮助企业理性开展“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投资往来,营造良好的商贸投资环境。

  据悉,《概览》将为参与“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活动的市场主体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信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据介绍,《概览》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文翻译授权,但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中文翻译。接下来,外汇局“一带一路”国家外汇管理政策研究小组以后每年会更新《概览》。

  助企业规避风险

  “现在,我们为海外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的时候,都会先参考外汇局发布的《概览》。”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融资经理邵道广表示,之前一般通过“一带一路”国家中央银行网站或者当地客户经理来了解项目目的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但这种方式了解的信息比较零散且不够准确,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

  在外汇局发布了《概览》后,邵道广常常会首先在《概览》中查阅当地的外汇管理政策,在了解当地结算的币种、外汇政策、回款路径之后,再来有针对性地设计融资方案。“这大大节省了我们搜集、整理当地外汇管理政策的时间,节省了相关成本。”邵道广说。

  “这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规避了风险。”不久前,邵道广与某“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合作时,对方提出要使用当地一家银行开出的信用证进行结算。邵道广在查阅了当地外汇管理政策后发现,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不能超过其注册资本金。邵道广很快得出结论,这家银行无法开出如此高额度的信用证,果断终止了项目,节省了时间和经费。

  《概览》不仅成为了企业的“指南”,在银行业也备受欢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能够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底气更足,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商务谈判条件。但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不甚均衡,政治与经济环境复杂,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企业经常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于缺乏海外触角,因信息不全面或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各类风险。”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举例称,如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因监管措施造成的投资合规性风险,因外汇管制形成的收益收回和资金过境风险,因汇率下跌导致的项目收益风险等。

  《概览》以国家为维度,详细介绍了各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个人、金融机构等外汇管理内容。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方面有助于银行有效管理信贷风险,如合理规避汇率风险、有效评估资产收益、确保投资合法合规、保障收益安全收回;另一方面,能够帮助银行及时掌握可靠、全面的境外市场政策变化,采取合理的融资结构和灵活的产品组合,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推动改善政策环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汇局还连续两年对百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存在外汇管制,主要包括直接管制、间接管制和其他隐性管制。但近年来有所改善,比如,埃及自2017年5月份起提高外汇兑换额度,并于2018年放松美元支付限制;乌兹别克斯坦自2017年9月份起取消外汇兑换管制政策,央行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贸易项下可自由换汇汇出;马来西亚央行在2018年8月份宣布放宽强制结汇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尊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阶段所对应的外汇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双边、多边等机制积极推动各国改善政策环境。为进一步帮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防范相关风险,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的外汇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夯实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引导企业树立“财务中性”的理念,健全汇率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各类外汇市场工具开展套期保值。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有效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匡贤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2019年04月23日 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匡贤明[手机看新闻][字号 大 中 小][打印本稿]  过去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有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释放需求潜力,意味着需要瞄准供给端的短板,精准改革、精准施策

  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也是全球经济实现一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各方一直高度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从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应当说好于预期,相关先行指标也在回升,表明信心正在趋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而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过去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成效明显,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市场需求。只要有市场,就有经济增长点,就会吸引相应的投资和供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在这方面,我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

  从趋势看,近14亿人的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在持续升级、消费标准在不断提升,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升级动力、开放结构升级动力。比如,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78万亿元,超过了2007年全年9.36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服务型消费占比达到47.7%,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0.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9%,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如果把我国消费升级中潜在的各类需求更好释放,无疑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可以为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奠定更好基础。

  其实,我国经济不缺增长点,不缺高质量的需求,缺少的恰恰是高质量的供给。在相当多的领域,与需求相比,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标准等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匹配。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在加大,但相关产品、服务、标准等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致现实中大量的需求“外流”。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成为稳需求的关键。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这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导向。如果说过去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清除无效产能的话,当前及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使潜在需求转变为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这个政策导向,不仅超越了单纯从供给端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超越了单纯从需求端看需求管理。

  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释放需求潜力,意味着需要瞄准供给端的短板,精准改革、精准施策。比如,针对中小微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供给主体所面对的困难,需要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产品质量不高的挑战,需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类似需要加快突破的改革难点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着眼于需求端,落脚到供给侧的办法。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着力推进,尽快释放潜在的巨大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释放大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 匡贤明)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