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多举措培植壮大财源助推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3日       来源:湖南省财政厅      阅读:147次

  2017年,娄底市各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财源培植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推进举措,财税征管和财源培植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全力做大蛋糕,财税收入量质齐升。坚持量质并举抓收入。通过抓实财源培植和综合治税工作,全市财政收入实现增量、质量“双提升”。2017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2亿元,同比增长10.54%,增幅排名全省市州第6位,其中税收收入87.1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8.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29亿元,同比增长5.22%,增幅排名全省市州第7位;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59.41%,比上年提高4.73个百分点,全省市州排名第8位。 

  (二)加速产业转型,财源结构逐步优化。促转型调结构初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15.6:55:29.4调整为2017年的14:46.9:39.1,二产业占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提升了9.7个百分点。2017年,受钢铁行业大幅增长的拉动,制造业税收大幅增长,成为二产业发展的主动力,全年二产业实现税收44.02亿元,同比增加7.52亿元,增长20.62%,税收贡献率达50.56%;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增长迅猛,成为主要纳税行业,全年三产业实现税收42.77亿元,同比增加5.51亿元,增长14.78%,税收贡献率为49.12%。全市呈现出一产基础地位牢固、二产主导作用突出、三产加速领跑发展的格局。 

  (三)坚持龙头引领,支柱财源不断壮大。随着“工业提振行动计划”和“财源培植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该市的支柱纳税行业产生变化。除了钢铁、水泥、烟草、建材、电力等行业继续发挥税源主力军作用外,房地产、金融、建筑、交通四大行业异军突起,跻身前十强。传统的化工、有色金属已排除在行业十强之外。2017年,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共实现税收45.6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2.38%,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此外,纳税过亿元企业达7家;纳税1000万以上企业达113家,同比上年增加45家;在华菱涟钢、娄底烟草、冷钢、海螺水泥等传统纳税大户的基础上,中源新材料、鸿源电力、泓达房地产、昌达输变电、金弘再生资源、新合作湘中国际物流园等一批企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财源力量。 

  (四)狠抓项目建设,后续财源积蓄势能。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举市一致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启动和建成。2017年,全市共安排39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0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金额637.3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5个,3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超5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引进总部企业105家,实现税收4.25亿元。此外,以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领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该市。项目之多、投资之大均创历史新高,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必将成为重要的后续财源。 

  (五)注重体制创新,县域财源提质增量。通过深入推进财源培植计划,创新支持“一区四园”发展,抓实财税收入调度等手段,激发了县市区经济发展活力,基本构筑了多点支撑的梯次财源格局,县域财源税源提质增量。2017年,各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娄星区突破十亿元大关,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分别实现24.36%、30.66%的高速增长。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增速虽分别仅为1.06%、3.74%、6.99%,但在化解虚增收入、压减非税规模,提高收入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涟源市和双峰县非税收入分别下降9.25%、9.31%,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分别达60.98%、60.43%;冷水江市国税虚增收入基本消化,地税一次性税收明显减少。 

  (六)立足优化服务,经济环境持续好转。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各项结构性减税及明令取消、停征、免征的收费政策均执行到位,全年减免各项税费24亿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着力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助力发展大走访”“纳税人学堂”等活动,在落实“最多跑一次”、推广网上办税和自助办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了纳税人满意度,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加大财源建设激励奖励,完善考核机制,形成“1+X”征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奖惩,对全市纳税大户和财源培植先进单位、县区进行奖励兑现,激励了全市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